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list paperlistmore paperListPage

2025年 09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统计数据 简明模式 完整模式
胰腺疾病_述评

突破胰腺癌治疗挑战的新路径

苏小茉;郭明洲;

胰腺癌是死亡率最高的肿瘤,其被发现时多数已为晚期。由于早期手术的机会较少,且部分患者即使能够手术切除,但常常由于术后复发或转移而导致治疗失败,其5年生存率低于9%。目前应用的标准化疗方案效果均不满意,而在其他肿瘤中获得较好效果的免疫关卡抑制剂,在胰腺癌中也疗效不佳,其主要原因是胰腺癌组织中大量的结缔组织、低氧状态和免疫抑制导致的各种治疗策略的失败。因此需要拓展新的思路,针对胰腺癌的组织结构及分子调控网络开拓新的治疗路径。“协同致死”治疗策略的应用已经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预后,但由于出现了PARP抑制剂耐药的现象,促使人们深入挖掘DNA损伤修复通路的调控网络。随着对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替代机制的认识,靶向DNA聚合酶θ的治疗为“协同致死”策略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也为胰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另外,针对肿瘤微环境,特别是各种免疫治疗策略也在进行深度挖掘,结合合成生物学手段改良或重组免疫细胞基因组中的各种调控元件,也为胰腺癌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溶瘤病毒治疗胰腺癌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该方法不仅可以特意性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可激活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从而达到杀伤肿瘤细胞和激活免疫细胞双重抗癌效果。

2025 年 09 期 v.34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208902,2020YFC20027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82272632,81672138); 解放军总医院青年自主创新科学基金项目(22QNCZ027)
[下载次数: 13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胰腺疾病_专题

慢性胰腺炎并发症的诊疗进展

刘文静;李明阳;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胰腺的形态与功能均出现进行性、不可逆损伤的疾病。其病程中,炎症与纤维化过程可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局部并发症,具体包括胰管结石、主胰管狭窄、胰腺假性囊肿、胆道狭窄、十二指肠梗阻、胰源性门静脉高压,严重时甚至可能进展为胰腺癌。与此同时,随着胰腺功能的逐渐丧失,患者还会出现内分泌及外分泌功能不全的情况。鉴于慢性胰腺炎并发症的复杂性与严重性,本文将对慢性胰腺炎并发症的诊疗进展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5 年 09 期 v.34 ;
[下载次数: 12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胰腺癌中染色质重塑因子的调控机制研究

刘祥政;陈默;

胰腺癌作为恶性程度最高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5年生存率不足10%的严峻现状亟待突破性研究。ATP依赖性染色质重塑因子通过重塑染色质空间构象、调节组蛋白修饰及核小体定位等,在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染色质重塑因子主要包括SWI/SNF、ISWI、CHD和INO80四大家族,不同家族成员在胰腺癌中作用各异。本文将对染色质重塑因子在胰腺癌中的作用进行概述。

2025 年 09 期 v.34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JQ23024)
[下载次数: 3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8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RNA结合蛋白在胰腺导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郭子玮;陈默;

胰腺导管癌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5年生存率仅为8%。胰腺导管癌对传统化疗药物具有抵抗性,且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手段,因此深入探究其分子机制和寻找新治疗靶点至关重要。随着转录水平的整体上升,胰腺导管癌细胞对于参与转录加工过程的RNA结合蛋白表现出更强的依赖性。本文将介绍RNA结合蛋白在胰腺导管癌中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剪接因子、多聚腺苷酸化因子与胰腺导管癌的关联。

2025 年 09 期 v.3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32370589)
[下载次数: 2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胰腺癌的防治现状及表观遗传研究进展

张美英;郭明洲;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被认为是“癌中之王”。随着影像学检查水平的提高和针对遗传因素的早期检测,以及胰腺癌前病变的早期切除,其5年生存率从30年前的4%提高到13%。超过50%的胰腺癌患者发现时已经转移,因此提高对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在肿瘤耐药机制中所发挥作用的真实比例暂不清楚。表观遗传机制在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认为发挥关键作用,大量的证据表明肿瘤的遗传进化不可能代表唯一的,甚至最常见的耐药机制。非遗传因素实质上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如肿瘤表观遗传异质性。靶向蛋白降解嵌合体及表观遗传异常的“协同致死”治疗策略是胰腺癌治疗的最前沿领域,它是通过靶向决定细胞命运的基因调控网络而实现。深入解析胰腺癌的发病机制,明确肿瘤和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弄清其基因调控网络及其补偿通路之间的关系,有望突破传统理论的制约,创新性地发现高效、特异性的治疗策略,建立新的治疗模式和方法。

2025 年 09 期 v.34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C20027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82272632,81672138,82403742);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7254313); 解放军总医院青年自主创新科学基金项目(22QNCZ027)
[下载次数: 24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PD-1/PD-L1抗体治疗肿瘤的现状和挑战

郑晓晓;王盛典;

PD-1是一种在活化T细胞表面表达的免疫抑制性受体,通过与其配体PD-L1特异性结合,负向调控T细胞的免疫应答功能,在维持外周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有效解除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状态,恢复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与杀伤功能。自PD-1/PD-L1通路被发现以来,针对该通路的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PD-1/PD-L1抑制剂在多种实体瘤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均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及持久的生存获益,但整体有效率仍不高,且许多肿瘤存在原发性或获得性耐药现象。本文概述了PD-1/PD-L1抗体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特别强调了与化疗、放疗和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CTLA-4、LAG-3、TIM-3),分子靶向治疗(VEGF/VEGFR抑制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CAR-T)免疫疗法和细胞因子等联合治疗策略的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PD-1/PD-L1抗体的作用机制,包括竞争性阻断、信号通路抑制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作用。同时,深入讨论了当前治疗所面临的挑战,如肿瘤浸润T细胞不足、多重免疫抑制通路协同作用、抗原缺失、T细胞耗竭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等问题。未来研究应着重深入阐明分子机制,发展精准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患者分层,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并积极探索新的联合治疗策略,以期进一步提高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临床疗效。

2025 年 09 期 v.3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81830003)
[下载次数: 23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论著

脉管癌栓阳性淋巴结无转移的食管鳞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效果分析

李浩淼;巴玉峰;吕宏伟;于永魁;朱建平;刘奇;邢文群;

目的 探讨术后辅助化疗对于脉管癌栓阳性淋巴结无转移的食管鳞癌患者的意义,分析这些患者的生存及复发模式。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资料。检索出食管鳞癌脉管癌栓阳性、淋巴结无转移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术后辅助治疗,将患者分为术后辅助化疗组和单纯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化疗效果和随访资料。结果 共纳入111例患者。60例患者在术后接受辅助化疗或放化疗,51例患者未接受术后辅助治疗。随访结束共有54例患者死亡。5年总生存率为51.4%。其中术后辅助化疗组的5年总生存率为58.3%,单纯手术组为43.1%,两组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ⅡB期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术后辅助化疗组优于单纯手术组(61.8%vs 30.4%,P=0.033)。ⅠB期(71.4%vs 57.1%)与ⅡA期(47.4%vs 52.4%)患者两组间的5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P=0.010)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局部淋巴结复发和骨转移是这些患者的主要复发模式。结论 术后病理脉管癌栓阳性而淋巴结无转移的ⅡB期食管鳞癌患者,可从术后辅助化疗中获益。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脉管癌栓阳性的食管鳞癌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和局部淋巴结复发,术后复查不能忽视骨转移的排除。

2025 年 09 期 v.34 ; 2023年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LHGJ20230103)
[下载次数: 1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布拉氏酵母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

张淼霞;张聚;宋书杰;张欢;朱晓静;时永全;

目的 评价布拉氏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S.boulardii)联合铋剂四联疗法(bismuth quadruple therapy, BQT)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24年2月22日公开发表的对比S.boulardii&BQT与BQT治疗H.pylori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2篇文献,3 9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试验组S.boulardii&BQT的H.pylori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BQT(93.7%vs 86.2%,OR=2.42,95%CI:1.92~3.04,P<0.001),且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12.7%vs 25.6%,OR=0.40,95%CI:0.32~0.49,P<0.001)及腹泻发生率(3.8%vs 13.6%,OR=0.24,95%CI:0.19~0.32,P<0.001)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的亚组分析表明,在H.pylori感染的初次治疗中S.boulardii&BQT的根除率仍显著高于BQT(94.3%vs 87.5%,OR=2.41,95%CI:1.84~3.14,P<0.001),而在补救治疗中两者的根除率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90.0%vs 83.1%,OR=1.82,95%CI:0.93~3.55,P=0.08);此外,无论是低剂量S.boulardii(250 mg bid)或高剂量S.boulardii(500 mg bid)均能显著提高BQT的H.pylori根除率。结论 基于现有RCT的Meta分析表明,S.boulardii可显著提高BQT的疗效,并能减少不良事件尤其是腹泻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25 年 09 期 v.34 ;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23-ZDLSF-35); 陕西省卫生健康科研创新团队(2024YD-06)
[下载次数: 9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CD36在进展期胃癌预后中的预测价值

纪冰;陈晨;张蓉;沈琦;张烁;赵黎菁;王志荣;

目的 探讨胃组织CD36在胃癌患者预后预测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纳入152例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接受胃组织切除的进展期胃癌患者,随访2年。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CD36染色分数。利用Cox回归分析确定患者2年内复发、转移和死亡风险的独立预后因素。通过Kaplan-Meier分析构建生存曲线。通过时间依赖ROC曲线比较变量的预后预测能力。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CD36染色分数显著升高(P=0.002)。根据胃癌特征分析,AJCC-8Ⅰ期至Ⅲ期胃癌组织CD36染色分数显著上升(组间P<0.001);浸润深度pT3、pT4较pT1、pT2的胃癌组织CD36染色分数显著升高(P<0.001);淋巴结转移患者胃癌组织CD36染色分数显著升高(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CD36染色分数是胃癌患者术后2年内死亡、复发和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P均<0.05)。Kaplan-Meier分析提示CD36染色分数≥5.0的患者术后2年内死亡、复发和转移风险显著升高(P均<0.05),且其预后预测能力优于传统标志物。结论 胃癌组织CD36与恶性程度及预后有关,是进展期胃癌术后2年内死亡、复发和转移的预后因素。

2025 年 09 期 v.3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070636); 静安区中青年拔尖人才项目
[下载次数: 5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在不同类型结肠息肉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涂宏飞;孔方;殷霖霖;朱悦;钱晶晶;张斌;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结肠息肉患者血浆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 TrxR)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在南京市第二医院消化病诊疗中心住院诊治的结肠息肉患者131例作为观察组,根据病理类型将结肠息肉患者分为增生性息肉组和腺瘤性息肉组,根据异型增生程度进一步将腺瘤性息肉患者分为轻度异型增生组、中度异型增生组及结肠早癌组,结肠早癌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及黏膜内癌;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85名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外周血TrxR活性水平。结果 结肠息肉组外周血Trx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腺瘤性息肉组外周血TrxR水平明显高于增生性息肉组(P<0.05)。结肠早癌组外周血TrxR水平明显高于中度异型增生组和轻度异型增生组(P<0.05)。中度异型增生组与轻度异型增生组外周血Trx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腺瘤组外周血TrxR水平明显高于非高危腺瘤组(P<0.05)。结论 TrxR在腺瘤性息肉患者外周血中水平升高,且在进展性腺瘤患者中升高更加显著。

2025 年 09 期 v.34 ; 十三五南京市卫生青年人才培养工程(QRX17155)
[下载次数: 3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3 ....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