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癌细胞的转移,系统化疗、放疗、手术、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都是胃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胃癌早期不容易被发现,因此我国胃癌患者具有分期晚、肿瘤负荷大等特点。对于晚期胃癌手术治愈率低,且放化疗疗效欠佳,中医药以其特有的辨证论治方式,在增强免疫力多靶点多途径对抗肿瘤的同时还具有减毒增效的功能,众多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是导致胃癌进展的重要因素,在胃癌肿瘤中心、浸润前沿以及肿瘤间质中存在大量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在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中至关重要。中药提取物和复方具有调控TAMs抑制胃癌细胞侵袭和转移,抑制血管生成,提高免疫及治疗化疗耐药的功能,从而起到干预胃癌的作用。因此,总结TAMs调控胃癌的机制及中药干预TAMs的研究进展,对于改善胃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旨在确认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在CRC细胞系中加入FN以检测其对CRC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中CD3~+CD4~+ T细胞比例分布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CD93的表达。与此同时,在细胞中转染si-CD93并后,再采用同上方法分别检测CRC细胞的增殖、侵袭以及CD93蛋白的表达。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FN能显著促进CRC细胞的增殖以及侵袭能力(P<0.01)。与此同时,FN能显著上调CD93在CRC细胞中的表达(P<0.01),并能显著提升细胞中CD3~+CD4~+T细胞的比例(P<0.05)。此外,敲除CD93后,CRC细胞增殖以及侵袭能力减弱(P<0.01),CD93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 FN能通过上调CRC细胞中CD93的表达,从而促进CRC细胞的恶性程度。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急症,胰酶异常激活引发的胰腺自身消化及全身炎症反应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临床以突发上腹痛、恶心呕吐及血淀粉酶升高为特征,严重者可发展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AP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病变早期不易发现,极易误诊,救治仍存在诸多挑战。随着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的发展,对AP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本文对近年来多组学技术在AP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AP提供思路和方向。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发病率正逐年增加复杂的多因素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肠道微生物群紊乱被认为是IBD的重要特征。某些特定微生物的增加或减少与IBD进展存在较强关联,这为针对肠道微生物群干预和治疗提供了基础,并有希望成为IBD的治疗新策略。在过去的10年中,关于IBD微生物组的研究数量呈爆炸性增长。本文简要概述了IBD期间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并回顾了肠道微生物群在肠道屏障维持、免疫和代谢调节以及营养物质吸收中的作用,此外还特别关注了临床和天然药物与肠道微生物群关系的研究,以及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和益生菌补充剂等辅助治疗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干预和潜在机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会导致一系列肝脏相关疾病,严重威胁身体健康。HBV的持续性感染和慢性化过程与肝细胞核内存在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密切相关。HBV RNA包括前基因组RNA(pre-genomic RNA,pgRNA)及其剪切变异体,存在于病毒样颗粒或带有衣壳的抗体复合物中,这种结构也暗示了HBV RNA可以作为反映肝脏中cccDNA的存在和活性状态的一个指标。多项研究证实HBV RNA监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和预测停药后复发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故本文就血清HBV RNA相关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出现肝功能急性失代偿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常伴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短期病死率高。由于ACLF的病情重、预后差,故准确、快速识别该类疾病,并合理化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东西方病因及流行病学的差异,目前关于ACLF的诊断标准缺乏一致的定义,这使得ACLF患者的治疗时机、疾病管理、预后评估以及不同地区间患病人群的比较缺乏同质性。因此将不同研究的定义统一起来,建议一个广泛适用的ACLF定义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关于ACLF的概念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本文旨在对ACLF定义的出现、变化和完善以及不同定义间的差异进行综述。
目的 评价泽茵丸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患者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对患者肠道菌群、血脂水平、肝酶指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血液科收治的NAFLD患者共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增用泽茵丸。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肠道菌群、血脂、肝酶指标动态变化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77.50%,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数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LDL-C、T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ALT、AST、γ-GG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与对照组(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泽茵丸治疗NAFLD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分布,调节血脂水平,降低肝酶指标水平,促进肝功能的恢复,治疗期间未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值得借鉴。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胰腺的形态与功能均出现进行性、不可逆损伤的疾病。其病程中,炎症与纤维化过程可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局部并发症,具体包括胰管结石、主胰管狭窄、胰腺假性囊肿、胆道狭窄、十二指肠梗阻、胰源性门静脉高压,严重时甚至可能进展为胰腺癌。与此同时,随着胰腺功能的逐渐丧失,患者还会出现内分泌及外分泌功能不全的情况。鉴于慢性胰腺炎并发症的复杂性与严重性,本文将对慢性胰腺炎并发症的诊疗进展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四逆散合二陈汤“异病同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 HL)、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机制。方法 检索TCMSP数据库筛选四逆散合二陈汤的潜在活性成分,利用TCMSP及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筛选3种疾病靶点,将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获得潜在作用靶点(共同靶点),利用Cytoscape 3.10.0软件、STRING数据库、DAVID数据库构建药物-成分-共同靶点-疾病网络图、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 4.2.6和Pymol 2.5.0软件对筛选得到的关键活性成分与关键靶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及可视化结果。结果 共获得四逆散合二陈汤的活性成分163个,异病同治的潜在作用靶点71个,筛选得到槲皮素、柚皮素、山柰酚等主要活性化合物,IL-6、TNF、IL-1β等关键靶蛋白,以及AGE-RAGE、HIF-1、IL-17、TNF等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发现主要关键靶点均与主要活性成分有较强的结合活性。结论 四逆散合二陈汤可能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实现对NAFLD、HL、MDD的异病同治。